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历史悠久,最早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以吉祥祈福为核心的传统习俗,凝聚着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精气神。
在传统的年文化中,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着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热闹非凡,节日气氛浓郁。在传统的新年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体育娱乐活动穿插其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有放鞭炮、游神、押舟、逛庙会、游锣鼓、放花灯、耍社火、扭秧歌等,热闹喜庆的活动承载了中国老百姓们希望日子年年顺遂,吉祥如意的期盼,这也是中国民俗节日中不变的主题。
一 耍社火,闹元宵
耍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活动,最早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古人认为,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灾,新年耍社火,可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无祸无灾。
在西北地区,社火非常盛行。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这样写道“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火表演的种类繁多,形式丰富,有背芯子、踩高跷、跑旱船、竹马、舞狮、舞龙、秧歌、龙灯等,它将歌舞、戏剧和各种小型文艺表演融为一体,用最接地气的形式将经典的民间故事、人物逐一呈现,构思严谨,惊险出奇,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民间教化力,被称作中国最古老的狂欢节。
比如背芯子又称为高台,是将表演人物固定在特意设计的牢固铁支架上,一个高台即是一个故事主题,题材如《桃园结义》、《杨门女将》、《铡美案》等,都是老百姓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奇故事。高台上的演员们凌空垂悬,摇摇欲坠,展现出惊、险、悬、巧的艺术表演特色,引得观众们惊呼连连,掌声雷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样喜闻乐见的表演还有踩高跷。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踩高跷文、武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表演多为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演员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
在社火活动中,最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应该就是舞龙舞狮了。龙和狮在中国古代是象征着吉祥威武的瑞兽,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用舞狮龙来祈祷平安吉祥。
舞龙的道具多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舞龙表演侧重于动作技巧,配合龙珠及鼓乐衬托,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是一种集武术、鼓乐、戏曲与龙艺于一身的艺术表演。
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佛教传入中国。舞狮的习俗据说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开始流行,至唐代便已盛行于宫廷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对此场景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舞狮分出了南北两个流派,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 扭秧歌,跑旱船
扭秧歌,是我国北方汉族民间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 ,是我国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它的前身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
扭秧歌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又细分为陕北秧歌、晋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
一般来说,扭秧歌的舞者会扮成各种人物形象,手持扇子、手帕或彩绸等起舞。在表演形式上,开始和结束为大场,中间穿插小场。大场为变换队形的集体舞,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有的地区将高跷、旱船、竹马灯、花鼓等歌舞形式也称为秧歌。
在秧歌表演中,陕北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1942年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勃的群众性的"新秧歌运动",创造出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当时解放区群众称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生活在这片黄土高原的男女老少从骨子里热爱这项活动,每逢年节,扭秧歌闹新春的群众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种鼓类等表演都纳入秧歌队,队伍走街串巷,锣鼓喧天,所到之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秧歌队伍里,人们经常能够看见色彩鲜艳,表演活泼的跑旱船。旱船多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围以纸或布,纹彩,系于表演者腰间或肩上,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蓝布遮住脚。相传旱船是陆路地区人民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形式。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间旱船,表演者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现捕鱼、行船的水上生活。表演时,一般使用的伴奏乐器是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喷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
三 逛庙会,迎花灯
逛庙会,是中国特有的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的起源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发展普及起来的;其二集市贸易是形成庙会的物质条件,传统庙会是集祭拜与商品交易于一体,既满足了大众的精神诉求,又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会"因庙而起,庙借"会"而盛,两者结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古庙会,形成风俗和习惯。每逢年节,士农工商皆定期赴会,参加贸易,同时亦举行相关的文娱体育演出,如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在新年庙会活动中,有许多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娱杂耍,比如打金钱眼,游戏设三座桥下无水的石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在东西两侧桥畔,设有许多以现钞兑换已不流通的制钱摊子,以一角钱兑换十个制钱。人们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
除此之外,观看“唱大戏”也是庙会活动中人气极高的文娱项目之一。有时演戏三天四夜,每过十年为大年,有十几个演戏班子同时演戏这叫斗台戏,各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斗几他方者,而名声大振。
到了元宵节晚上,人们还可以观花灯,猜灯谜。灯是汉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它酬神娱人,既有"傩戏"酬神的功能,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花灯起源自汉武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于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阳神,由于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于道教神仙术与佛教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中国人元宵节迎花灯的习俗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种类繁多,灯式不一,各有流行。元宵夜,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子们手提春灯,点上蜡烛,走门串户,结成游灯队伍,信步游灯。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伴随着逛花灯,人们还可以猜灯谜。《武林旧事》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撰稿人: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