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陈独秀“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及实践
上传于:2023-10-09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曾给予陈独秀极高的评价“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毛泽东还称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陈独秀对于近代中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多方面,他一直倡导体育活动,主张体育救国,提倡并践行德、智、体三育并重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陈独秀早期的思想中,就注重研究体育教育,并在教学实际中坚持“三育并重”的教育原则。1902年,他在给在南京陆军学堂学习的王希颜的信中就提出:“蒙学莫急于德育,体育次之,而智育,则成童以后未晚也。诚以德育为人道之本,无德则无以立,智必不醇。”这是陈独秀第一次提出青少年教育应以德、体、智三育兼备的主张 。 1904年,陈独秀在《王阳明先生训蒙大意的解释》一文中指出:“现在西洋的教育,分德育、体育、智育三项,德国、日本的教育,格外着重体操,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专门讲德育,智育也还稍稍讲究,惟有体育一门,从来没有提倡 (射御虽是体育,但没有人说明),以至全国人斯文委弱,奄奄无生气,这是国促种弱的一种原因。”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不仅揭露了旧式教育的弊端 ,阐述了加强体育教育的观点,还把体育提到了事关国民体质强弱、民族兴衰的高度。 1915年,陈独秀在其所办的《新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二号上发表了《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文中他大量列举分析欧美各国著名教育家的教育观念,并进一步指出其“共通之原理不外智德力三者并重而不偏倚”。这是他首次提出“三育并重”的思想。

1920年,他在《青年体育问题》一文中指出:“健全思想,健全身体, 本是应该并重的事,现在青年不讲体育, 自然是一大缺点。”他呼吁要纠正当时教育上存在的“陷入漠视体育与心灵二大缺点”,告诫学生万不可忽略体育。并指出:“游戏体操不专是发育体力的,兼且是发育各种器官肢体之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反应的本能和道德情感的”。学生应该在思想和身体两个方面都得到健全的发展。此文中,陈独秀在“三育并重”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陈独秀“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的提出、发展到逐步完善是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1905—1906年,陈独秀在芜湖参与创办了两所学堂。除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外 ,他也很重视体操课的教学。从当时的课表可得知,安徽公学三个班 ,甲、乙班每周四节体操课 ,丙班五节体操课。徽州公学只有一个班 ,每周体操课六节,且有专职体操教员。这些都说明了 ,陈独秀不但大力倡导体育 ,而且在办学中身体力行 ,十分重视体育教育实践。 陈独秀是一个热爱体育研究的思想家, 他曾自述说:“运动一道, 愚酷好之,吾国拳术,日本之剑术,欧美之体操法, 皆略有研究。”1917年,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 号召全校师生参加体育活动, 他说:“人身适当之运动, 为健康之最要条件, 盖新细胞之代谢, 以运动而强其作用也。”他常常在《新青年》杂志的《通信》栏向广大青年读者解答健康问题。 陈独秀“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犹如新文化运动般代表着当时体育思想的新风貌, 指导和引领着当时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体育教育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陈独秀“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也为我们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启示我们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要将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即对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的综合培养,从而更进一步地发挥体育教育传承和创造体育文化的功能。

(陕西体育博物馆 宋若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