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清明节的体育活动
上传于:2023-03-0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提到清明节,不由得就会想起这句经典诗句。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是既有节气又有节日的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卷三十七•清明节》云“清明节,寻常京城以冬至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寒食第三节,则清明日矣”。按现代历法清明节在四月初,此时天气明朗,逐渐转暖,空气清新明洁,草木吐绿。古人们在这个节日,除了进行扫墓祭祖活动外,还进行了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体育活动,使这个节日在追思亲人的同时又有休闲娱乐的活动。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古人在清明节的体育活动。(一)踏青踏青也叫做“蹋青”,是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在今天我们称为春游。因清明前后有郊游的习俗,旧时把清明节称为“踏青节”。这是清明节体育活动中最受人们欢迎、也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个项目。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春色迷人,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于是,人们三三两两兴高采烈地走到野外去游玩和旅行。踏青活动远在先秦时就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到了唐宋,清明踏青发扬光大。《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湖踏青”,可见踏青习俗早已流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诗曰:“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更是描叙了皇家踏青的盛景 。有关踏青的记载,历史上有很多。但以宋代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清明》最为精彩。“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这首词描述了在无限的春光中,桐花盛开,杏花争艳,桃花如锦绣铺野,真是芳景如画屏!踏青人倾城而出,寻芳觅胜。春游踏青的士女之多,竟使路旁遗簪坠珥,珠翠纵横。由此可见,宋代踏青休闲活动规模盛大而繁华。踏青一俗至宋代而达到顶峰。踏青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来说,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它不仅让人们尽情欣赏大自然的 美景,陶冶生活情趣,放松心情,而且可以活动筋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二)放风筝风筝,古时又称纸鸢、风鸢、鹞子、纸鹞等,是我国民间体育的代表项目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风筝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鲁班发明的。在《墨子•鲁文》中写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一种说法是墨子发明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中写道:“墨子为木莺,三年而成,一日而败”,描述了墨子做木莺并试飞的事情。不过典籍中鲁班、墨子所造的竹鹊、木莺只是风筝的雏形。真正的风筝始于汉高祖时大将韩信。据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也。”由此可见,风筝一开始的用途是在战争中传递信息、刺探敌情的。到了唐代,风筝逐渐由军事用途转向娱乐用途,普及到民间。

户县农民画《风筝》(收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清明时节放风筝是我国民间传统风俗,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还认为清明时节的风是很适合放风筝的。《清嘉录》中说:“春风自下,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那里,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时节将自己知道的灾病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飞高远后,就剪断风筝,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被风筝带走了。在《红楼梦》中有一段写林黛玉放风筝时不忍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出,李纨劝她说:“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清明放风筝可消灾、除晦气的习俗到今天已淡化,但放风筝确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民俗体育活动,符合我国传统养生之道。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到:“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放风筝大多在郊野,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牵引着风筝,不断反复的抬头观望,拉线奔走,有张有弛,促进脑子与全身协调运动,气血运行加快,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许多慢性疾病大有益处。另外,放风筝还可以提高视力、预防近视眼。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三)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荡秋千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通俗编》载:“秋千本山戎之戏,自齐桓公北伐山戎,此戏始传中国。”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汉代以后,秋千成为清明、寒食节期间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 

女子荡秋千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隋唐时期,秋千不仅为皇宫内宫女们所好,还是宫中常见的游戏,而且在民间也很盛行。在唐宋时期,有大量诗词描写了荡秋千的情景,“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云间影过秋千女,地上声喧蹴鞠儿”,可见,唐代长安城市民对荡秋千的热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则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秋千游戏的喜爱。元朝时定清明节为秋千节,“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女红之事殆庶几焉”。明清时期,荡秋千更十分普遍了,几乎家家都置秋千架。直至现在,秋千还是一个深受妇女儿童喜爱的体育活动。它能够愉乐身心,放松心情,练习胆量,培养勇敢精神。同时还锻炼人的平衡协调能力,肌肉力量,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清明时节,人们在祭拜先祖,表达对亲人思念的同时,也进行着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这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应该被我们传承和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康健《论清明节民俗运动的体育元素》

2、王本泉《清明节与体育活动》

3、唐群《关中地区清明节民俗中的吉祥物研究》



撰稿人:岳明洁

0.0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