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古代的飞行器—风筝
上传于:2023-01-18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清代诗人高鼎《村居》的第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明媚的春天,趁着和煦的东风放风筝的生动情景。风筝,古时又称纸鸢、风鸢、鹞子、纸鹞等,是我国民间体育的代表项目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美国华盛顿航空和空间博物馆飞行馆中立着一块字牌:“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可以说风筝是炎黄子孙最早利用仿生学,发明的人类最早的飞行器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风筝这项民间体育运动。

风筝起源于春秋时期,一说是鲁班发明的。在《墨子•鲁文》中写道:“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还有一种说法是墨子发明的,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中写道:“墨子为木莺,三年而成,一日而败”,描述了墨子做木莺并试飞的事情。不过典籍中鲁班、墨子所造的竹鹊、木莺只是风筝的雏形。真正的风筝始于汉高祖时大将韩信。据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也。”由此可见,风筝一开始的用途是在战争中传递信息、刺探敌情的。

到了唐代,风筝逐渐由军事用途转向娱乐用途,普及到民间,并融入到我国传统民俗节日清明节中。据《唐会要》记载,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自此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成为古代最为重要的节日。古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外,还进行着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民俗体育活动。经过漫长的冬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老百姓走出家门,在无限春光的田野中放飞风筝,心情也随着空中各式各样的风筝变得轻松愉悦。唐诗中也出现了许多描写风筝的诗文,如路德延《小儿诗五十韵》有“折竹装泥燕,添线放纸鸢”的诗句。元稹的《有鸟》诗中有:“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之句。唐代诗人刘得仁在诗《访曲江胡处士》中云:“何况归山后,而今已似仙。卜居天苑畔,闲步禁楼前。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描写了一位处士在曲江池畔放飞纸鸢的情景。唐代还有两篇赋专门描写了风筝,它们是杨誉的《纸鸢赋》和唐荣的《纸鸢赋》。

到了宋代,风筝活动变得更加普及、更加盛行。南宋词人刘辰翁的《水龙吟》中说:“是处风筝,满城昼锦,儿郎俊伟”,就描写了宋代民间风筝的盛行。此时,风筝还被用来陶冶情操,抒发情志。宋朝侯蒙年少时才智聪敏,可是他年过三十才取进士,有位嘲讽他的人,故意在风筝上画上他的头像以戏弄他。侯蒙却不以为然,跟着大家一起笑,并吩咐身边的小伙给他拿来笔墨纸砚,当场写了首《临江仙》的赋,文章中一段:“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客。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侯蒙通过歌颂风筝来表达自己的雄才大志。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开他的玩笑了。宋代寇准有著名的诗词《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寇准也借风筝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在宋代,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的放风筝玩法,就是当不同的风筝在天空中飘飞时,有意让它们缠绕在一起,然后看谁的风筝被绞断,就是输家。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西湖游幸》中记载了种新的玩法:“既而小泊断桥,千舫骈集,歌管宣奏,粉黛罗列,最为繁盛。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相勾引,相牵翦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

到了明清时期,风筝运动达到鼎盛。这也促进了风筝的商品化。北京、天津和山东潍坊成为风筝的三大产地。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光山东杨家埠一带制作的风筝就达上百个品种,而且年产风筝20万只。当时,不仅风筝制作的数量多,风筝样式也是丰富多彩,并形成了扎、糊、绘三艺的制作工艺,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工艺品。

清代作家曹雪芹不仅在《红楼梦》中多次写到贾宝玉、林黛玉等放风筝的情节,还著有一本专门介绍风筝的书《南鹞北鸢考工志》,对风筝的扎糊之法、彩绘之要、起放之理进行详察和仔细研究,并详细地记述了双鲤、彩蝶、翼燕、螃蟹、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制作技法和工艺。

同时,就放风筝这项运动而言,是很不错的户外休闲健身活动,符合我国传统养生之道。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到:“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泻内热。”放风筝大多在郊野,人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牵引着风筝,不断反复的抬头观望,拉线奔走,有张有弛,促进脑子与全身协调运动,气血运行加快,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对许多慢性疾病大有益处。另外,放风筝还可以提高视力、预防近视眼。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说:“儿童放之(风筝)空中,最能清目”。

朋友们,待到春风来,让我们将手中的风筝放飞到天空之中,享受放风筝的乐趣吧!




撰稿人:岳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