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3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主要任务是一边战斗,一边组织生产生活。因此,这一时期的体育运动也围绕着战斗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军民的身体素质和作战技巧。
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经常会有意识的组织开展一些运动竞赛,以推动当时体育运动的发展,活跃部队和群众的生活。闲暇时期以球类竞赛为主,配合重大的节日,会召开一些大型综合性运动比赛。
1937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五一”运动会是党中央到达延安后举办的第一次大规模综合性运动比赛。
1937年5月1日至3日,陕甘宁苏区延安“五一”运动会在东关飞机场举行,朱德、林伯渠等出席并讲话,《新中华报》关于“五一”运动大会做了报道。红一军团在驻地也举行了“五一”运动大会,除了田径、体操等项目之外,还有刺杀表演等军事体育项目。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指出只有实行全民族统一抗战,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1937年8月1日至6日,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在延安南门外大操场举行。这次运动大会有两个明确的目的:一是纪念中国红军建军十周年,二是为抗日战争做宣传动员。毛泽东出席开幕式并作演讲,他说,日本帝国主义打到华北来了!平津失守了!如果我们还不动员起来抗战,那日本帝国主义就要打到我们这里来了。苏区是全国抗日模范区。在这个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已到最后关头的时候,我们举行这个抗战动员大会,是有着极重大的的意义的。我们要做一个榜样,表示我们抗战的决心。……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为了保卫国家,保卫领土,我们要把全国民众动员起来。同志们,准备出发到河北去,准备到抗日的最前线去,把我们这里的方针和办法带到全国各地去,把我们的决心带到抗日最前线去!【1】
1942年9月1日至6日,朱德总司令发起举办了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1942年是整个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但是“九一”扩大运动会却是整个延安时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成绩最好、竞赛和表演项目最多、影响最深远的运动盛会,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视。本次运动会由朱德担任会长、贺龙、柳湜任副会长,李富春任总裁判。准备召开运动会的消息发出后,延安各机关学校、工厂部队、边区各县都积极踊跃报名参加,最终参赛运动员达1388人。比赛项目包括田径、射击、爬山、越障、篮球、排球、游泳、垒球等;表演项目有团体操、舞蹈、武术、刺枪、摔跤、单双杠、举重、骑术、跳水、潜水、水球、足球、网球、棒球、武装泅渡等。
由于条件艰苦,本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筹备委员会节俭办赛,赛事奖品是向各方征集而来,包括奖章、奖旗、鞋袜、肥皂、笔墨,杂志等不胜枚举,场地则是利用原有设施稍加修复,主要场地有两个:延安东关机场体育场和文化沟青年体育场。利用清凉山和延河的天然地形,本次运动会还有游泳、跳水、水球等表演。游泳和跳水场地设计在清凉山脚下延河段,大家用了一天时间因地制宜的修建了一块长50米宽10米,最深处约两米的“游泳池”,跳台则是一块距离水面3米的天然巨石。
延安《解放日报》曾对开幕式这样描写到:“这里没有大理石砌成的司令台,简陋的土台子,不是同样庄严肃穆吗?这里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会场大门,用野草扎成的门楼,不是同样严肃吗?这里没有整齐排列的看台,那铺着青石板和草褥子的山坡,不是坐着成千上万的看客吗?清新的河湾,不是我们漂亮的游泳池吗?”
运动会期间,朱德在《解放日报》写了题为《“祝九月运动大会”》的社论,并指出:“体育运动,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务求使之普及到军民之间。造成风气、养成习惯、经常进行。”【2】
据《陕西体育志》记载,党中央的到来,通过以体育等活动,改变了陕北地区长期以来愚昧迷信盛行、缺乏卫生观念、身体素质低下等问题,形成了守纪律、讲团结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在党的领导和边区群众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有了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宽松活跃的文化氛围和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推动了红色体育的发展。
国内红色体育史学研究著名专家、西安体育学院退休教授王增明教授说:“在抗战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军民参加锻炼是为了强健体魄服务于发展生产和抗击敌寇。当时的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开展都围绕战争这一主题进行,非有钢铁一般的身体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胜利,而体育锻炼恰恰是强健身心的必须。社会观念转变是边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而体育的发展又在鼓舞民心士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文化教育建设对边区的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延安时期培养出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充实精神世界和强健体魄的人才,成为日后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3】
【1】刘益涛.在“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上的演讲,2007
【2】朱德祝九月运动大会[N] .解放日报,1942-9-2
【3】郑昕.全民参与 鼓舞人心—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体育热潮.新华社西安.2016-6-18
撰稿人: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