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49年之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延安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国共建立起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同志适时提出了“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边区军民响应号召,为了抗战共同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开展得十分活跃,开展了多种类型的体育运动,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氛围。
在抗日战争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体育不是为体育而体育,而是为了练好身体,以强健的体服务于民族解放战争。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曾号召全边区军民,要想同武装到牙齿的法西斯猛兽作残酷的搏斗,非有钢铁一般的身体和艰苦卓绝的精神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学校体育作为边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体育开展的主要阵地。边区学校把体育运动当作一项重要的革命工作来做,幼儿、小学体育主要是和游戏相结合,中等学校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高等教育重在培养体育人才,为抗战培养革命战士。
1938年,为解除抗战军民的后顾之忧,由进步人士、社会团体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发起成立了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院(延安保育院)。徐特立曾给延安保育院题词:“保证儿童身心平均发展。”从1938年11月延安第一保育院迁往安塞之后,延安暂时没有了正规的保育机构, 1940年春天,在距离中央驻地杨家岭很近的兰家坪山上,又建起了延安中央托儿所。幼儿体育主要是和游戏相结合,传授一些游戏和体操动作。
延安保育院幼儿在做操
在这个时期,边区小学发展也很快,是开展学校体育的主要阵地。体育课在边区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体育主要是体操和体育游戏结合。1941年6月,边区教育厅发行了《体育游戏教材》,内容包括柔软体操、体育游戏两部分。边区政府要求各机关学校的负责人必须亲自提倡和参加体育活动,要求学校减少一些不急需的课程,增加体育课程。初小每周三节体育课,高小每周五节体育课。
1941年延安保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是边区中等学校的常设课程,《陕甘宁边区暂行中学规程草案》规定:初级中学体育课每周2学时,高级中学体育课每周1学时。此外,边区的中等学校还开设了军事训练课,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体育知识与军事知识。
延安中学学生在军训
在边区的高等院校中,体育活动开展得很活跃。抗战期间,边区创办的高等学校主要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陕北公学、青年干校等。1941年9月,陕北公学、女子大学、青年干校合并成立了延安大学,设有体育系,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有游泳、滑冰、篮球、排球、田径、垫上运动、体操、舞蹈、解剖与卫生学、体育理论等课程。抗战时期边区物质条件艰苦,这并没有限制体育运动的发展,大家靠着自己的双手,修建体育场地,制作体育器材。比如延安大学的学生在延河河滩上开辟了田径场,夏天在延河里游泳,冬天又把延河当作滑冰场。单双杠、木马等许多器材也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
抗大师生在做课间操
延安鲁艺学院的排球比赛
陕甘宁边区的学校体育在艰苦岁月中,因陋就简,开展各项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增强了体魄,锤炼了意志,为抗战胜利培养了大批政治觉悟高、身体素质强、文化水平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