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刀为单面长刃短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一些类似刀形的打制石器。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最初,刀是以生产工具的形式存在着,随后,被赋予了砍杀的格斗功能,同时刀的形制也逐步定形。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
刀的最初形态,与钺非常接近。其形状为短柄,翘首,刀脊无饰,刃部较长。到春秋战国时期,刀的形状发生巨大变化,至秦汉时期,钢铁的问世使得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汉代起,环刀在千年历史里始终是战场主力兵器,“环首刀”是当时最常用的刀型,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汉代钢刀因流传广泛而颇具盛名,东自朝鲜、日本,北至匈奴,西抵大月氏,南达安南,特别是东传日本以后,成了日本刀的祖型。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此时,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李白《从军行》一诗中写道“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可见,在唐朝军队作战中,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武器。元代以后,缅甸刀、波斯刀和日本的“倭刀”大批输入中国,对中国造刀型式、工艺都有很大影响。明朝军队中,倭刀显现出了相当大的杀伤力,当时不少优秀的军事将领和民间武艺家,通过各种渠道努力学习日本刀法,戚继光是日本刀法的积极引进者。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日本刀法,并且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教程。清代的制式军刀包括:顺刀、窝刀、札刀、朴刀、斩马刀等。顺刀为直刃,有些类似蒙古或西藏的解首刀;窝刀方头方尾、髹绿漆,是最常见的清刀式样;朴刀又称大刀或砍刀,民间亦常见到,斩马刀似朴刀而柄长,杀伤力强;这几种刀一般尚称精良,佳者刃身可见细密的摺叠纹路。
在套路武术中,"刀术"指刀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武备志》、何良臣《阵记》以及程宗猷《单刀法选》中都记载了刀的用法和使用技巧。刀以劈砍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还有撩、刺、截、拦、崩、斩、抹、带、缠裹等刀法,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
刀,"其用法,唯以身法为要,远跳超距,眼快手捷",要求进退闪转和纵跳翻腾都要刀随身换,身械协调一致。大刀属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