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整个丝路文化交流融合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体育发展的第二个高潮,这与汉高祖刘邦崇尚武力不无关系,诸如《大风歌》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还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而使汉代体育文化呈现出了多方位的展示,不只有军事体育的发展,而且为民间体育风尚的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充分的条件。其中射猎、斗鸡、走狗和蹴鞠等竞技活动,在京城长安不时举行盛大比赛,名曰:“角抵百戏”。 两汉时期,角抵在官廷常与音乐舞蹈、杂技幻术并列进行表演,用以招待少数民族首领扣外国客人。武帝时,曾在长安举行盛大宴会,“设洒酒池肉林以飨四之客,作巴俞(舞名)、都卢(爬竿)、海中砀极(乐舞)、曼衍魚龙(兽面假形戏)、角抵以观视之”(《汉书.西域传》。此外,《汉书.张骞传》记载,于由当时西域和四方客人来往于京城,武帝也命以“大角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而角抵奇戏岁增多,其益兴,自此始。”
在以上大背景之下,古时长安城作为西汉王朝最繁华的都市,“丝绸之路”的起点,所留下的体育文物极为丰富多样。因此,对于这些传世和出土体育文物的了解和探索,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的生息繁衍及交流融合,以提高我们对中西文明、世界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上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舞蹈和骑术两类体育项目,本篇再给大家介绍狩猎、球类和百戏三类体育项目。
狩猎
狩猎曾是原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活动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统治者以此“教民以战”,锻炼百姓行军、骑射、手搏等军事技能。由西汉开始,狩猎逐渐成为帝王贵族的娱乐活动。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李元吉更是“宁可三日不食,不可一日无猎”。
从史书记载来看,西汉盛行狩猎活动,但出土文物反映此活动极少,然而,东汉时期的狩猎活动,在陕北榆林地区出土的东汉墓画像石反映的淋漓尽致。从米脂绥德,东汉墓出土的狩猎画像石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射猎图,有一人、四人射猎图三幅,绥德县出土;二是骑猎图,有一人、二人、四人、六人骑猎图,绥德县出土;三是车猎图,有一车、四车、六车车猎图,也是绥德县出土。
东汉狩猎纹画像石 东汉 收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
到了唐代狩猎娱乐性更为突出,其规模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1971年发掘乾县章怀太子墓时,墓道口的东壁上,绘着一幅场面壮观的《狩猎出行图》,画面中,四匹奔马为向导,其后一坐骑手持猴旗紧跟,他的后面左右各有数十旗,中间簇拥着一个圆脸微须的人,他的坐骑高大、通身白色,最后有十多个骑马者和骆驼队、马队紧紧跟随。马上人物均头戴幞头,身穿短袍,腰佩弯弓与箭囊,有的拉狗,有的架鹰,浩浩荡荡的去狩猎。
狩猎出行图,唐代,乾县章怀太子墓出土
在唐代的狩猎出土文物中,还有乾县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两件彩绘陶骑马狩猎俑,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的《鹰犬出猎图》,西安南郊沙坡出土的《狩猎纹高足银杯》等。
狩猎花草纹高足银杯 唐代 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收藏
长安丝路起点出土《狩猎纹铜镜》较为罕见,此铜镜现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一件研究唐代体育活动反映在生活用品上的极好真品。
宋元以后丝路起点仍盛行狩猎活动,但出土文物中反映这种活动的文物在陕西尚不多见。
球类
丝路起点球类活动文物,主要集中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后代目前尚不多见。
被誉为国宝的《马球图》是1972年在乾县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图长六米,高二米五十,画面有二十几匹奔跑着的骏马,骑者手持球仗,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马球赛。
马球图 唐代 乾县章怀太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章怀太子墓《马球图》由三部分组成,即马球参赛者、观赛者和树木。为便于揭取,画面被分割为五部分。全图绘马二十余匹,骑马人均头戴幞头,身着各色窄袖袍,蹬黑靴。比赛画面有两组。
解放后在长安南田王村和临潼关山村等地的唐墓中,还发掘了许多打马球俑。其中以临关山大队唐墓出土的四件马球白陶俑最为生动。这组打马球俑通高7厘米,马头前身,马耳直竖,四蹄凌空飞起,充满了真实感和运动感。打球者均作击球形象,但姿势各不相同,与马的动作配合得十分协调,可谓唐代出土文物中的珍品。
除上述马球壁画和陶俑外,《便桥会盟图》中还有男女同场打马球的形象。传世文物中,有《唐明皇击鞠图》和《宁王调马打球图》。
除击鞠外,现日本奈良市东大市佛殿的西北正仓院里还保存了一幅唐代《儿童步打球花毡》,说明唐代长安盛行过步打球。
《便桥会盟图》马球比赛场面
花毡儿童步打球 隋唐时期 现存日本古都奈良正仓院北仓
关于唐代球场设置,除文献记载外,还有两件文物可以证明。如《含光殿球场奠基石》,1956年冬季在大明宫西侧麟德殿遗址西南处发掘出土。这块基石的出土,在全国还是首一件,它为研究唐代球类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再如《唐.华清宫图》中除绘有讲武殿、斗鸡殿、舞马殿等建筑外,还有大小球场各一处。
大明宫含光殿球场奠基石 唐代 1956年西安大明宫遗址出土
百戏
从原始社会后期,技巧动作雏形的出现到秦汉时代角骶百戏的繁荣;从隋唐时代杂技的发展到明清时技巧的演进,古代杂技,尤其是汉以后的动作为现代技巧运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是现代技巧运动的源头。
西汉《漆奁杂技图》出土于咸阳市马跑泉,大漆奁(墓主人随葬的梳妆镜匣)周围,除绘有狩猎图像外还绘有造型优美的杂技图。《斗兽石雕》,兴平茂陵霍去病墓旁出土,该石刻反映西汉时期的人与兽斗形象,现仍陈列在茂陵博物馆里。
东汉时期,丝路起点的杂技文物主要反映在陕北东汉画像石中。绥德县东汉墓有一块杂技图石刻,画面中有一贵族坐着观看杂技表演。其中二人一作蹴鞠戏,两侧各一人批长发,作舞蹈状。左端二人作击剑表演,该图内容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情况,它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杂技艺术,是一幅写实性极强的民间风俗画。
唐代百戏获得飞速发展,反映丝路体育文化中的杂技内容文物,当推西安出土的《黑人杂技陶俑》,此俑高27.2厘米,卷发,着圆领窄袖衣,左肩斜挎佩带,右臂上扬屈肘,似握一物(已失),右臂弯曲握拳,穿短裤,赤足,即兴表演。
丝路起点西安出土的体育文物,除上篇和本篇所介绍的五类外,还出土和传世了不少其他体育内容的文物,诸如东汉的击剑、六博、投壶;南北朝的相扑、武艺;唐代的围棋、游戏、沐浴和宋代的围棋、荡舟;元代的《全真开教秘语碑》(记述养生)等。
这些文物的出土、研究、与传世必将对丝路体育文化研究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是研究丝路体育文化交融不可缺少的,生动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丝路起点出土的不少体育文物,填补了历代史书记述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的空缺,对今后“一带一路”体育文化研究和全面分析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