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丝绸之路起点上的西域健舞——胡旋舞
上传于:2020-08-21

敦煌莫高窟初唐220窟壁画《东方药师经变》中的胡旋舞场景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中华体育的故乡。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有先秦的角抵、骑射,汉代的六博、蹴鞠,唐代的马球、西域健舞,宋代的捶丸、象棋,清代的关中洪拳,这些体育活动不仅展现出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体育,更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特色。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高度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辉煌时期。大唐自信、开放、包容的精神体现在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盛行的体育活动就有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时代特点,如唐代盛行的马球活动就来自于西域,唐代流行的舞蹈中就有来自于西域的健舞——胡旋、胡腾、折枝等。

公元前202年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东西方之间交流沟通的渠道打通,交流的不仅有丝绸、纺织品、香料、良马等物质性的东西,还有精神层面的文化艺术、审美情趣、生活习俗之间的碰撞和融合。西域舞蹈就是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在唐代风靡一时,尤其以健舞中的胡旋舞最是兴盛。

胡旋舞源自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周时期胡旋舞就已传入中原。北周天和三年(公元568年),周武帝宇文邕迎娶突厥可汗之女阿史那公主时,阿史那氏带来了一个庞大的乐舞演出团队,其中就有康国乐师和舞伎,舞伎们所表演的舞蹈就是康国的胡旋舞。隋朝时,炀帝曾设“九部伎”,唐太宗在隋“九部伎”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完善,形成“十部伎”。无论是“九部伎”还是“十部伎”中,都有“康国伎”,而康国伎的主要工作就是表演胡旋舞。

胡旋舞在唐时风靡一时。唐代胡旋舞表演者不仅仅是胡人,汉人亦是非常喜欢;不仅在民间风行,就连内宫妃子、宫女中间也流行跳胡旋舞;不仅女子善跳,而且男子胡旋舞技艺高超者也不少见;杨玉环、安禄山、武延秀便是此中能手。贵妃杨玉环尤其痴迷胡旋舞,天天在长生殿上练习之;“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因善于逢迎,胡旋舞技艺精湛而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厚爱;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因善唱突厥歌,跳胡旋舞,受到安乐公主的垂青。由于上层社会的喜爱和推崇,胡旋舞曾经一度成了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

那么,风靡一时的胡旋舞是一种什么样的舞蹈,具有哪些特点呢?唐诗中有许多关于胡旋舞的描述和记载,通过整理与胡旋舞有关的唐诗,不难发现胡旋舞最突出特点就是旋转,极速旋转时风驰电掣,慢转时飘逸动人。胡旋舞的第二个特点是伴奏乐器有弦有鼓,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第三个特点是胡旋舞舞者妆容精致,服饰考究,起舞时手执长巾,舞蹈充满动感。胡旋舞者常常在一个圆形的舞毯上舞蹈。据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舞有胡旋舞,女子于圆毯子之上舞,藤榻纵横。终不离于舞毯,妙也。”这一特点从出土的一些唐代的文物上也能得到印证。1999年,在太原市南郊王郭村考古发掘的虞弘54幅浮雕壁画之一的《虞弘夫妇宴饮图》刻画了这样的场景:帐前有一位深目高鼻的胡人正在表演胡旋舞,舞者手持长巾,右臂屈至头顶,左手正微微上举,右腿后屈,左脚踩圆毯之上,随着节拍旋转舞动,动作潇洒自如。

隋朝虞弘墓石椁上的胡旋舞场面 现存于山西博物院

胡旋舞在唐代风靡一时,与西域舞蹈所体现的中亚游牧民族豪放、健朗的民族性格不无关系。胡旋舞所展示的矫捷、明快、活泼、俊俏的舞蹈风貌体现了人类形体的美感和速度,其风格和意趣都显示出体育舞蹈的蓬勃活力和朝气,符合大唐开放兼容、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这也是胡旋舞在唐代盛极一时的深层次原因。



撰稿人:宋若琳

0.020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