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中国古代的长跑
上传于:2020-08-07

在原始社会,长跑是远古先民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一种手段,他们为了生存,在日常生活中狩猎、追逐野兽或为了逃避野兽的侵袭,在劳动中不断地重复这些动作,逐渐形成了长跑技能。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国古代的长跑是与军事训练分不开的,统治者把长跑作为选拨和训练士兵的一个重要条件,使我国长跑运动得到发展,甚至出现了能和近代马拉松比赛相媲美的“贵由赤”比赛。

周器令鼎铭文拓片

陕西体育博物馆一楼古代展厅陈列着一张周器令鼎铭文拓片的照片,照片中清楚地反映出西周器物“令鼎”上的一段铭文。这段铭文共计70个字,不仅说明了铸造“令鼎”的原因,而且真实的反映出西周时期的体育活动和礼仪制度。

历史学家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对“令鼎”中的铭文进行考释,其大意是这样的:周王到淇田督促奴隶耕种,并在淇田进行了射箭典礼,王和百官兵士都进行了射箭。周王从淇田返回京城,由濂仲给王赶车,令和奋在王的车前“先马走”,周王说:“令、奋,你们如果一直跟着我的车子到住地,我就赏赐你们奴隶十家。”周王当天到了濂仲家,就颁布命令实现诺言。令叩头谢恩,并说:“我以后还应好好学习。”于是,令铸了一个鼎,用来颂扬王的恩德。从这段铭文中,我们不仅知道周代社会十分重视射箭,利用农闲时间练射,同时我们还了解到长跑也是周代一项非常重要的体育项目,故事中的令和奋都是能和马车赛跑的出色长跑能手。但是遗憾的是这段记载中并没有提到“令”和“奋”这次长跑的具体的距离。

春秋战国时期,长跑作为军事训练和军事考核的条件和的重要内容之一。据《苟子·议兵篇》记载,魏国测试武卒,要求受试者全身披甲,腰间佩剑,斜挎12石之弩,负矢50支,背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即全副武装半日内跑完百里,凡达到这个条件者,免除徭役,奖给田宅,从而推动了军队的长跑训练。

汉代,有专门在达官贵人出行时在队伍前面的步行卫队,称为“伍佰”前驱。在汉代,伍佰是一种特定的职位,特选有非凡长跑能力的勇士,每次长官出行时,他们都健步奔走于疾驰的车马前,威风凌凌。1953 年秋天,成都北郊羊子山发现东汉墓群,其中一号墓中的巨幅画像石刻有:贵族们的豪华宴会、乐舞百戏精彩的表演、浩浩荡荡的车马出行。其中车马出行图是由十二辆车,五十六匹马,八十三人组成。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两个侍从,一手执矛、一手执管而吹,就是汉代的长跑健将——伍伯的形象。

秦汉以后,关于长跑的记载更多,如隋代的麦铁杖能夜行四百里。宋代有“往返三百里不暮”的人。不过,我国古代真正类似于近代“马拉松”比赛的还是元代的“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意为快行者,是元代禁卫军开创的每年定期举行的超级马拉松比赛。据《山居新语》记载,这种长跑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内蒙境内)分别举行,距离均为180华里。比赛从清晨开始,参赛者一律用长绳拦在起跑线后,号令下放开,众参赛者呐喊而出,一路风尘。大约六个小时后,比赛结束,对获得名次者进行奖励。从距离上看,180华里,大约是现代马拉松的二倍;从时间,1287年开办比第一届马拉松比赛的创办早六百多年;从组织形上来看,几乎完全符合现代体育比赛的各项要求。这是何等壮观的中国古代超长马拉松比赛!

明朝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在抗御倭寇的卫国战争中为了加强部队战斗力,经常采用“练足”的方法来训练战士。就是用沙包条缚在小腿上,逐渐增加重量和拉长距离,战时去掉,跑起来特别轻快。他规定战士平时要练跑,以跑一里而不喘气为标准。

清代统治者把“一日能驰三百里,虽快马不能及”的台湾少数民族招募来担任驿卒,传递公文。有人曾写诗赞扬他们:“竞夸麻达好腰围,健足凌空捷似飞;萨鼓铿铿声远近,轻尘一道走若归。”

纵观中国古代的长跑由生存、生活技能转化为军队的军事技能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今天“马拉松”已经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重要体育活动和强身健体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全国各地竞相开展“马拉松”比赛,陕西更有“杨凌国际马拉松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西安国际马拉松”等一批马拉松精品赛事。

然而,健身之余,我们不禁思考现代奥运会上的长跑项目为什么是“马拉松”而非“贵由赤”?对此,我们只能愧叹近代中国积弱多病,无人在国际体育界为“贵由赤”发声呼吁。然而,今天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长跑项目为什么是“马拉松”而非“贵由赤”?这恐怕是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长期重视不足的结果。



撰稿人:宋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