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我国青铜剑始于商代,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到秦汉,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兵器。
青铜剑一般是铜、锡合金冶炼制作而成的,因为材料所限,不利于劈砍,主要用以刺击,从战场实践和杀伤性能出发,青铜剑的长度越来越长,春秋之际,剑的长度普遍是50~60厘米,到了战国,剑的长度普遍超出了70厘米,秦国青铜剑的长度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唐•李峤《宝剑篇》,《全唐诗》卷五十七)。吴越之地,自古便以冠绝天下的铸剑技术著称。
春秋后期,吴越争霸,两国连年交战,频繁的战争,动乱的局势,对冷兵器的大量需求,使得铸剑之风日渐兴盛,干将、莫邪夫妻铸剑的传说就出现于吴越之地。《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吴王阖闾令干将、莫邪铸剑,干将、莫邪“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阳作黾文,阴作漫理。”这个故事颇具传奇色彩,但当时吴国拥有诸如干将、莫邪等技艺高超的铸剑匠师则是可以肯定的。
古代越人以勇武好剑而称著。《汉书·高帝纪》称:“越人之俗,好相攻击”。《汉书·地理志》又说:“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吴越宝剑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显著特点,其剑体的菱形暗格纹、剑首的同心圆和复合剑体更是被称为“三绝”。《考工记•叙》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庄子•刻意篇》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干越”即吴越,“柙”是藏剑之匣,“不敢用”是说太宝贵了、舍不得使用。春秋晚期,吴越青铜剑已经发展至成熟的颠峰,其铸剑术为列国最先进者,故所出之剑为举世所重。
图1越王勾践剑铭文
吴越青铜剑的代表之作是称为“天下第一剑”的国宝越王勾践剑,出土于1965年12月,剑身寒光闪闪,毫无锈蚀,剑刃锋利异常,可轻松划开十六层白纸。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越王勾践剑集当时各种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于一体,代表了当时吴越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准,制作之精湛,真可谓鬼斧神工。
战国后期已经有了铁剑,但仍以青铜剑为主导,而秦国的青铜剑也是在此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的平均长度竟然达到了八十一至九十五厘米左右,最长的已经接近一百公分!
图2 秦俑一号坑出土秦青铜剑,长91.1公分,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复制品)
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秦兵武器比对方长出三十厘米左右,必然会有一定的优势。而秦剑之所以能长而不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锡和铜的配比,而专家在对秦剑的化学定量分析中发现,秦长剑上外部含锡量高达百分之六十,内部却只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这种独特的配比使得锡和铜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契合度,不管是硬度还是韧性都达到了最佳。此外秦青铜长剑的表面还经过仔细的研磨,附着一层铬盐氧化物,具有极强的防腐蚀性,所以出土的青铜长剑才会跟新的一样,有专家认为,秦国的这种防腐蚀做法甚至比表面经过硫化处理的越王勾践剑更进了一步。这个类似的技术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德国人发明出来,而我们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就已经掌握了这样的技术,至于如何做到的,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东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撰稿人:邓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