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灯火良宵 鱼龙百戏
上传于:2020-07-17

百戏一词产生于汉代,是中国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以杂技为主,包括找鼎、寻幢、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古代乐舞等。百戏经过经过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在汉代达到了第一个艺术的高峰。它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和杂技艺术等。《汉文帝篡要》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橦等也。”李尤《平安观赋》中有“歌舞俳优,连笑伎戏”的记载,逗笔说唱的俳优当是“百戏”中仅有的曲艺节目。 

先秦时期,百戏形式的表演称为“奇伟戏”,主要指当时经过特殊训练后掌握特殊技艺的演员所表演的娱乐节目,为“百戏”的前身。《列女传》中曾记载暴君夏桀“收倡优侏儒,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

西汉时期的“角抵戏”也被认为是“百戏”源头之一,其起源于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传说。由于传说中蚩尤族人头上有角,因此,“以角抵人”这项运动逐渐发展成为后世类似“相扑”、“摔跤”等运动。西汉时期的角抵戏非常盛行,开始出现《东海黄公》这一类有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十分具有观赏性。

东汉时期,“百戏”一词正式出现,《后汉书》曾记载当时艺人们会制作以鱼龙为代表的动物模具进行幻术表演,称之为“鱼龙漫衍”。鱼龙即所谓猞猁之兽,曼延亦为兽名,是带有魔术性质的杂技表演。

百戏发展到唐代,进入鼎盛时期,分为歌舞戏、排忧杂戏、杂戏、球戏、动物戏、幻术六个大类,形式空前多样,细分有傀儡戏、参军戏、浑脱舞,旋盘、踏球、吞刀、吐火、山车、旱船、走索、丸剑、角抵、戏马、斗鸡、舞剑、击鞠、蹋鞠、相扑、拔河等等,人间百艺,应有尽有。

到了宋代,勾栏瓦肆的增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消费观念不断个性化,许多具体的艺术形式如说唱、戏曲、歌舞等逐渐从百戏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表演门类,百戏的含义逐渐有了专项所指,成为了与杂技、武术相关的项目。直到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的兴起,百戏、散乐等名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百戏主要成为杂技武术类表演节目了。

百戏俑(复制)收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

在陕西体育博物馆,展览着一尊秦代百戏俑(复制)。这尊百戏俑出土于秦始皇兵马俑坑,代表着秦代宫廷杂耍艺人的形象,与我们常见的兵马俑截然不同。百戏俑为站立状,裸露上身,下着短裙,左脚前迈,左臂下垂,左手紧扣于腰带上,右臂上举,挺胸鼓肚,仿佛是接受掌声和欢呼的得意姿态。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时代久远,百戏俑出土时右手为断臂,我们看到右手的姿势是后人根据想象修复而成的。

据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后,不仅把各国诸侯的钟鼓搬到咸阳宫中,而且还把六国诸侯宫廷中善于歌舞的艺人当作战利品集中于咸阳,演出"百戏"。百戏俑的出土,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了秦代陶俑新的类制和秦代丰富多彩的杂技艺术及神秘的宫廷娱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