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捶丸
上传于:2020-06-12

说起高尔夫运动大家都不陌生,它是风靡于世界各国上流社会的休闲娱乐活动。在现代中国人的眼里,高尔夫运动完全是一种“舶来品”,岂不知,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我国民间就已经有了类似高尔夫球的运动——捶丸。

捶丸是一种以球杖击球入球窝(地洞)的古代球类运动。关于捶丸运动的起源,体育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捶丸的出现最迟不会晚于北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它与风靡于唐代的马球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马球是一项骑在马上挥杆击球的运动,由于此项运动过于激烈,容易发生危险,中唐时期出现易于女子参与的驴鞠和更为简易的步打球。随着时代的发展,步打球的规则逐渐发生变化,以球窝(地洞)取代球门,规则发生变化,名称也随之改为 “捶丸”。

那么捶丸到底是种怎样的球类活动呢?它的场地要求、使用器械、比赛方式、比赛规则又是怎样的呢?在公元1282年由署名为“宁志斋”的人编写成书的捶丸专著《丸经》中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

根据《丸经》的记载,捶丸的场地可以是平地、凸地、凹地、草地或斜坡地。游戏之前,首先在地上画一个约一平方米的球基。在距离球基数十步至百步之内,挖上一定数目的球窝,然后在每个球窝旁边,竖立起一面彩旗用以标记球窝的位置。这样一个简单的捶丸场地就完成了。

捶丸比赛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分队的,组队依人数的多少,分为“大会”、“中会”和“小会”;第二种为多数人参加对抗,分出个人胜负;第三种为两人对抗,称之“单对”。

捶丸所用的工具叫作“棒”。这种棒不是单一的,而是分 “杓棒”、“朴棒”、“撺棒”三种。这些棒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打出不同的球,要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在比赛时,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全副、中副、小副球棒,全副有10根球棒,中副有8根,小副少于8根。

捶丸游戏的用球也十分讲究,一般要求球要足够坚固。据《丸经》记载,捶丸所用的球,基本都是由赘木制作的。赘木,就是俗称的“树瘤”,这种木头的纤维绞结在一起,十分坚固。球的重量要求适中,因为太重了击打起来费劲,太轻了击出去发飘。

比赛场地选好了,球棒有了,球齐了,就可以进行比赛了。比赛开始,球员分别将球从球基处击入球窝。在三棒之内击入者得一筹,犯规者有两种方法判罚:一种是少计一筹,另一种是倒扣一筹。最后胜负按得筹多少计算。

从场地选择、使用器械、游戏规则、比赛方式等诸多方面看来中国古代的捶丸确实和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有很多形似之处,然而更神奇的是从时间上讲,《丸经》中关于中国古代捶丸的竞赛规则早在公元1282年就已经成文,这比公元1744年由苏格兰爱丁堡高尔夫球友协会制定的西方最早的高尔夫球13条规则早了462年。从传播渠道上看,公元1218-1260年间蒙古军3次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打通了欧亚大陆之间融合交流的通道,诞生于中国北宋的捶丸,完全有可能通过这一途径传入欧洲。历史的“巧合”不得不让人臆测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之间存在传承关系。

从世界范围来说,捶丸极有可能外传欧洲。那么在古代的中国捶丸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的最终命运又如何呢?

捶丸自北宋诞生,兴盛于宋、金、元三代,此时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对此项活动乐此不疲。北宋徽宗皇帝是此项活动的铁杆粉丝,他不仅苦练球技,而且也是一个十足的装备控,宋徽宗所用的球杆都是以纯金打造边缘,顶上缀饰玉器,装球具的盒子也是制作考究的锦盒。元代是捶丸活动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社会上出现了专门论述捶丸的专著——《丸经》,系统完整的记录了捶丸活动的方方面面。

捶丸发展到明代,场地已经从不受限制的任何地形发展成为地势平坦的庭院捶丸,这一变化也使捶丸不如前代那样普及,只是在上层社会的大户庭院中流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宫廷画师商喜绘制的《宣宗行乐图》和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由明代著名画家杜堇绘制的《仕女图》中的捶丸都是典型的庭院捶丸。

到了清代,由于满清贵族推崇其民族习俗中崇尚勇武的传统体育活动,对优雅休闲式的捶丸等中原传统体育活动加以限制,致使捶丸活动逐渐衰落直至消失。 

宋代捶丸画像砖(陕西省甘泉县博物馆藏)

画面中两名官宦装束的男子曲双膝,上身前倾,两人共持一柄顶端呈半月形型的球杖,右边男子正在给左边男子指导如何击球。

明代著名画家杜堇绘制的《仕女图》(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宫廷画师商喜绘制的《宣宗行乐图》捶丸部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045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