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蹴鞠,又称"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是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为早期外包皮革、内充毛发等物的球。西汉学者刘向在其《别录》一书中记录“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将蹴鞠的起源确定为距今四五千年前黄帝时期的陕西境内,但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记载,仅凭口口相传,因此,现在公认的蹴鞠起源为距今二千多年前齐国故都临淄。《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述了这样一段文字:“…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至齐宣王(前309~前301)时期,蹴鞠运动已在齐国故都临淄一带广泛流行开来了。
汉唐时期,是古代体育运动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此时作为都城的长安城内球类运动丰富多彩,是蹴鞠运动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蹴鞠模型 收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
唐代蹴鞠模型 收藏于陕西体育博物馆
汉代蹴鞠由四片皮革轧制而成,略呈橄榄球型,内充毛发,为实心球。唐代蹴鞠由八片皮革缝制而成,更接近于圆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蹴鞠已有了动物尿脬制作的内胆,用嘴吹气,扎结起来,缝好外壳,就可以踢了。内胆的发明使得唐代蹴鞠球体更圆润,富有弹性而轻捷,能踢得很高。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晚了三四百年时间。从实心到空心,是世界足球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唐人《嘲皮日休》诗云:“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足未休。”
汉唐两代蹴鞠有三种玩法:一是汉代的双球门对抗赛;二是唐代单球门射门赛;三是没有球门的单人、双人或多人花样踢球表演。
汉代宫苑蹴鞠场示意图
汉代军人蹴鞠场示意图
汉代蹴鞠比赛是在长方形的场地上,两端各有六个球门,一共十二个,称为鞠室。比赛时分为两队进行,每队六名守门员,每人把守一个鞠室,另外每队在场中还有六名运动员进行争抢踢夺,以将球踢入对方鞠室,多者为胜。汉代蹴鞠为一种身体对抗性的比赛,因广泛应用于军队练兵,得到了很大的推广。
东汉文人李尤写过一篇《鞠城铭》,全文共十二句,其大意是:鞠是圆的,像天,属阳;球场是方的,像地,属阴。寓意天圆地方的阴阳之说。两边球门如月相对,每边6个球门共12个球门,象征一年12个月。场上有正副裁判,遵照比赛规则,公正执法,不循私情。运动员服从裁判,虽被判罚,没有怨言。球场比赛裁判公正,朝廷执法也应该这样,公平公正,不徇私情。
唐代蹴鞠示意图
唐代蹴鞠由于形状、重量发生了变化,能够踢得更高,更具娱乐性,因此其玩法与汉代相比有较大的不同。唐代蹴鞠比赛由汉代的双球门对抗赛演变为单球门射门赛,注重射门能力和技巧,每个球队中有球头、骁球、正挟、头挟,分工明确,讲求团队合作。比赛场上,耐扛耐摔的力量型选手不再吃香,中国古代足球就此锁定“技术流”。球门从汉朝的十二个变成了双方共用一个,从低球门改为高球门,以将球踢过网洞多者为胜,双方直接对抗变成了间接对抗,长途带球奔袭这样的场面就鲜少出现,选手们更在意停球、射门的技巧。
画像石《击鼓蹴鞠图》 画像石《蹴鞠》
在汉唐两代,还流行一种不需要球门的花样蹴鞠表演,踢时不受场地的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踢出各种花样。从东汉出土的《击鼓蹴鞠图》、《蹴鞠》等画像石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花样蹴鞠表演活动中有击鼓伴奏,有伴舞表演,十分具有观赏性。
唐代花样踢球表演叫做打毱[ju居],按照上场踢球的人数分为一人场,二人场,三人场,至十人场的十种比赛方式。“一人场”由参加者逐一轮流表演,参赛者身体的各部位都可以代替两脚踢球,因此球在身上上下翻舞,令人眼花缭乱,称为“井轮”;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别称为二人场、转花枝、流星赶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过海、踢花心和全场,各有规定的踢球路线,踢法繁多,并传往日本。另外还有白打场户,是由两人对踢,也可以多人(成偶数)对踢。第三种踢法称为趯[ti涕]鞠,比赛看谁踢得高,在唐代传到了朝鲜。
汉唐两代长安城内蹴鞠运动花样繁多,相较前代有了很大发展,因此爱好者增多,流行广泛。
撰稿人: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