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秧歌腰鼓画像砖
上传于:2020-05-28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秧歌历史悠久,在历史上被称为“百戏之源”。“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的另一种传说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奋力抗洪,最后,取得胜利,大家高兴地拿起抗洪的工具当道具,唱起来,跳起来,抒发高兴的心情,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有了舞蹈动作和舞蹈组合,逐渐就形成了秧歌。民间第三种说法根据《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可见秧歌可能源于祭祀、祈祷等活动。

腰鼓源远流长,寻根溯源,还得从鼓说起。传说黄帝伐蚩尤采用了鼓,舞者对黄帝氏族部落熊氏的图腾的崇拜进而携带可供敲击的腰鼓装扮成魑魅做舞。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说《尚书·益稷》中“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记述了原始社会人们敲打着石器,模仿兽类的形象跳图腾之舞的话,那么《易·系辞》中“鼓之舞之以尽神”则说明鼓的出现,使舞蹈得到飞跃,成为农耕舞蹈文化的开端,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树杆包以羊皮,携于腰间,击之以驱赶野兽。后来,又用于报警和作战。到春秋战国时达到鼎盛,且以秦国为最。

在陕西体育博物馆,展出有从陕北地区出土的宋代的秧歌、腰鼓画像砖。其中秧歌伞头画像砖,砖面设有壸门,塞内为两层,其中一块龛上部置弧顶,龛内模印雕刻一位舞者,双手执一长柄傘,置于头顶,左脚位于身体右前方着地,右腿向后弯曲抬起,头向左侧视,身后右側两根飘带飞扬,造成身体跳跃旋转的动感。腰鼓画像砖砖高34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击鼓者赤膊穿坎肩,穿灯笼裤,腰系彩带,飘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动作和形象,颇似当今腰鼓中“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进步”的第二拍动作。腰鼓画像砖的画面清晰,造型美观,生动地表现了中国宋代陕北地区的腰鼓表演,对研究陕北腰鼓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翔实的文物资料。经专家鉴定这一类画像砖均是翻模成型后烧制的。

秧歌,腰鼓画像砖,从动作、步伐、服装、道具上看已和今天的秧歌、腰鼓几乎一样,接下来再让我看看古代文人墨客都是怎么说的。梅圣俞的七绝:“露台鼓吹声不休,腰鼓百面红臂鞲,先打六么后梁州,棚帘夹道多夭柔。”苏轼的:“腰鼓百面如春雷。”陆游的:“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三位诗人在不同的诗意中用同一的腰鼓百面可见其规模之巨,气势之大。技艺之精湛,程式之严谨,服饰之艳丽,于是宋袁启旭在《燕九竹枝词》中又写到:“如蚁游人拦不住,纷纷挤过蹴球场。”可见秧歌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非常吸引人。

在陕北地区腰鼓一直是寄生于秧歌之中,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一直到新秧歌运动后两者才独立开来。腰鼓以他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做天下第一鼓,1996年陕西延安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陕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秧歌和腰鼓也作为群众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国得到普及。



撰稿人:贾亚娟

0.02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