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陕西体育,源远流长。历史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

射御之仪——投壶
上传于:2020-04-29

投壶,起源于西周的“射礼”,是一种筵席上以矢代箭,以壶代侯的小型射礼,是中国古代“博戏”的一种,也是士大夫饮酒助兴时进行的投掷游戏。《礼记·投壶》说:“投壶者,主人与燕饮讲才艺之礼也。”可见,投壶自产生时就具有了两种属性:一为礼仪,一为游戏。说它是礼仪,因为其从射礼衍生而来,有着教化的作用。正像《礼记·射义》中所说:“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然后发,⋯⋯”投壶源于射、射寓于仁,古代常将投壶与礼仪仁道相提并论,归纳于“教”的范畴;说它是游戏,因为投壶简化了射礼的程序,降低了习射的难度,而且与之相比,还可以出现在多种场合、且有着更为活泼多样的形式、各类人群的参与,亦可归于“乐”的一类。作为博戏的投壶将“教”与“乐”融为一体,是对古代寓教于乐教育思想的极好诠释。

《左传》记载:晋昭公大宴诸国君王,举行投壶盛仪。壶中满盛红小豆,使箭不能跃出,每投一次,不得重复,可以轮回。这里所描述的情景,明确指出投壶是为国礼。投壶成为游戏,是战国后期才开始的。

那时投壶活动趋于大众化,至秦汉便成为一种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助兴的娱乐活动。到了魏晋时期,投壶更加注重其娱乐性,对投壶的器型和玩法有所改进,在壶口两旁增添两耳,还新增了很多花样,有“隔屏风投”、“闭目投”,还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依耳”、“贯耳”、“倒耳”、“连中”、“全壶”等各种玩法,明目繁多,技法有百十余种。汉代以后,投壶更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可以说,上至君主大臣,文人墨客,下至三教九流,热衷于此者比比皆是。


陕西体育博物馆收藏的这尊投壶为汉代陶投壶,圆腹,无耳,细颈,壶身刻有圈纹,造型精巧,是最早投壶造形的典型代表。


汉代的投壶方法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极大改进。原来的投壶是在壶中装满红小豆,使投入的箭杆不会跃出。汉代不在壶中装红小豆,可使箭杆跃出,抓住重投;可以一连投百余次,“谓之为骁”。《西京杂记》说,汉武帝时有一个郭舍人善投壶,可以“一矢百余反”。”每为武帝投壶,辄赐金帛”。

宋代以后的投壶运动范围逐渐缩小,仅在士大夫中盛行。至明清时期,投壶日趋衰落,只作为统治阶层学习和实践“周礼”的符号,成为复礼活动的同时抹杀了它的娱乐功能,参众数量日益减少,博戏投壶渐渐的消失。


在投壶运动中,贵族们重视的是礼节文化,而民间则以游戏中的竞技及酒席间乐趣为根本。古人喝酒玩投壶时还非常讲究,有专门的主持人,叫司射,投壶这个喝酒游戏从春秋战国出现,一直存在到清朝中期,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投壶时演奏的音乐叫二十六篇,也就是二十六种音乐,比如鹿鸣、狸首、白驹等等,大多数都和动物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投壶作为一种礼的表现形式,最初是限制女子参与的。可随着时代发展,女子投壶不仅存在于民间,在贵族阶层中也难以抑制。清代《红楼梦》、《镜花缘》和《金瓶梅》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女子投壶戏嬉的记载。

投壶几经演变,流传了两千多年,一度极为兴盛,在士大夫中玩得热火朝天。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它是一项“古礼”,士大夫们认为是一种雅致的娱乐,符合他们的生活方式,乐于接受。其次,这种娱乐本身可以修身养性,并有健身的意义。虽然从最初的礼仪演变成娱乐游戏,但它始终伴随着一整套繁琐的礼节,没有完全割断同“礼仪”的联系。这样,就使投壶的流传范围变得狭窄,只限于士大夫阶层。到了清末,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从此投壶退出了历史舞台。



撰稿人:荣蕾




0.0216s